刚刚新鲜出炉的2016年欧洲心房颤动治疗指南《2016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EACTS》在关于房颤患者行房室结消融并植入起搏器治疗部分引用了我院心内科王如兴主任2013年在美国《Heart Rhythm》上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著《Effects of pacing method on risk of sudden death after atrivoventricular node ablation and pacemaker impla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这表明我院心内科的工作得到了世界同行的认可,更具有重大意义的是以后全球对于此类患者将按照指南中我院心内科提出的方案进行治疗!!!
房颤不仅发病率高,而且致死致残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但目前房颤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法。对于那些年龄较大不能耐受导管消融手术且药物难以控制心室率的房颤患者,我院心内科不仅提出可通过改良或消融房室结并植入起搏器治疗,而且创新地提出术后起搏频率应设定为90次/分,然后每月递减10次/分,直至3-4月后降至60次/分,与既往术后常规设定为60次/分完全不同,按照此法设定的起搏频率可明显降低患者术后猝死的发生。该研究结果发表在2013年5月全球起搏与电生理领域最好的杂志《Heart Rhythm》上(影响因子5.0),研究结果引起了世界同行的极大关注,经过近3年的全球临床实践,本次欧洲心血管学会在撰写指南时认为我院心内科的研究结果真实、可靠、实用,同意写入指南供全球心血管病医生在治疗该类房颤患者时参考。
近年来,我院心律失常的诊治在学科带头人王如兴主任的带领下,不仅在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方面进入了国内第一方阵,在心律失常的基础研究方面也取得巨大进步,先后获得5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3个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资助,王如兴主任也先后被聘为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常委兼秘书和全国心律失常治疗规范和新技术培训项目的培训导师。今年8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